研究中心成功举办谋远健行学术讲堂(首期)探讨未来交通发展
2024年11月18日,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在图书馆视听中心204举办了谋远健行首期学术讲堂。本次讲堂由孙彦明老师主持,交通学院首任院长刘法胜教授受邀发表主题演讲,探讨未来交通发展方向。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共同开启了一场学术与思想的盛宴。
会议伊始,孙彦明老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了交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他指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近年来我国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外联内畅、多元立体、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加快形成,交通方式的变革、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正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成为经济振兴的重要力量。同时,孙老师对刘法胜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通过此次讲座,让师生们深入了解未来交通发展趋势,激发学术研究热情。
孙彦明教授致辞
刘法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围绕未来交通发展方向,分析了当前交通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并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思维、方法论和实践方案。他的演讲内容丰富、观点独到,为在场师生展示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广阔前景。
刘法胜教授进行演讲
刘教授讲授了从程序思维到网络思维再到大模型思维的演进特点,从历史和学科角度深入剖析交通学科的发展规律。他指出,交通是一个大学科,是文、理、工、管等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密切关联,应当在大交通的学术背景下做到博与专这两方面的结合。交通和人工智能紧密相连,这个方向对于探索未来交通很重要。人工智能问题很综合,涉及生物学、科学技术、方法和心理学等,能展示人的特性。不要认为人工智能是最高层次,三种思维模式的融合创新才是一种思维方式。知识思维是一种程序思维,比如要认真读书,网络思维是一种情商交流方式,大模型思维即是创新。就人工智能方面而言,50%需要具备程序思维,30%需要有网络思维,20%使用大模型创新,这样才是有效、可靠、高端的方法。要善于运用方法论,若在不明确思维中能抓住敏感点就是学术,若问题明确但跟不上进度就需改进,若问题不明确且自己不清楚就需研究,不能浑水摸鱼。有形状和弹性的空间才是发展空间,这是研究选题方向。
刘教授对网络思维特点进行剖析
刘教授还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与交通的融合趋势,提出“AI+交通”到TransGPT综合交通大模型的发展路径。他认为,尽管目前交通领域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解决技术难题,如不可解释性问题。同时,他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交通治理研究,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
在谈到教学方法时,刘教授强调了程序思维、网络思维和大模型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建议加强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学效果。他还精辟地分析了程序思维、网络思维和AI人机交互思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入探讨了这三种思维方式在教育与交通规划领域的实际应用,并特别强调AI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在教育和未来交通发展领域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关于对未来的展望,刘教授强调了技术在教育、交通领域的不断创新,以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挑战和需求,突出了技术进步对这些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此次讲座还涉及了数学领域的黎曼猜想,刘教授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人智交互验证猜想的新思路,引发了与会者对数学与交通跨学科研究的思考。
刘教授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在交流总结环节,张立业教授对讲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融合了哲学、技术与科学,为师生提供了宝贵学习机会。刘法胜教授表示,学术研究应保持开放心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交通领域研究,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本次学术讲堂的成功举办,为交通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师生提供了一个探讨学术、交流思想的平台。参会师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让他们对未来交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今后,研究中心将继续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堂,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助力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